资治通鉴:朋友的朋友,不是你的朋友
在现实生活里,“朋友的朋友就是朋友” 似乎成了一种社交共识,可事实真的如此吗?翻开《资治通鉴》这部煌煌巨著,它以横跨 16 朝、1362 年的历史长卷,为我们揭示了人际交往的复杂与多变,也让我们看清:朋友的朋友,往往不是你的朋友 。
在现实生活里,“朋友的朋友就是朋友” 似乎成了一种社交共识,可事实真的如此吗?翻开《资治通鉴》这部煌煌巨著,它以横跨 16 朝、1362 年的历史长卷,为我们揭示了人际交往的复杂与多变,也让我们看清:朋友的朋友,往往不是你的朋友 。
大学刚毕业那年,我在部门里是最年轻的职员。有位资深同事总爱把我辛苦整理的数据轻描淡写地抹掉功劳,在领导面前说“小王就是帮我打打下手”。起初我默默忍受,直到一次关键项目汇报前,他直接拿走了我通宵做出的分析报告署上自己的名。那一刻,我清晰听见心底某种东西碎裂的声音
“鉴于往事,有资于治道。”《资治通鉴》作为一部跨越 16 朝 1362 年历史的编年体通史巨著,司马光以如椽巨笔,勾勒出无数历史人物的命运轨迹,其中所蕴含的人情世故,宛如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,缓缓展开。
举头三尺有神明,人在做,天在看。这句老话虽朴素,却道出了世间最深刻的道理——因果不虚,善恶有报。翻看历史长卷,多少风云人物曾权倾朝野、富甲天下,却因一念之差,背离正道,最终落得家破人亡、身败名裂的下场。他们的故事,如同一面面铜镜,映照出做人做事的根本准则:无论
前两天同事小李被朋友借钱,对方说急用三天,结果钱转过去就拉黑了。这事让我想起《资治通鉴》里写的,古人早看透了人性。书里说交朋友要挑四种人,躲开三种人,我翻着翻着突然明白了,原来现在遇到的糟心事,古人早写在书里了。